聚焦三農,中央一號文件顯現政策亮點
發布時間:2021-11-13 10:31 點擊量:
2011年,我國農業取得了“糧食生產八連增、農民收入八連快”的喜人成績,與此同時,科技對于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了53.5%。這就意味著我國已經到了更加需要依靠科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自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九年在一號文件中聚焦三農,支持力度也呈現出每年遞增的趨勢。中央的態度已經表明了農業科技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一號文件的發布,也將在中國農業的發展史上凸顯其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值得關注。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1日由新華社授權發布。這份文件題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0500字,共分六個部分23條,包括: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文件確定,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文件指出,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擴大院所自主權,努力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
文件強調,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范、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
此外,文件還提出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等。
【本刊評論】
對癥下藥,中央文件親自為農業發展把脈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盡管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在科技手段的支撐之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現代農業建設的新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比如農業科技總體水平不高、創新成果的供給不足、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人才總量不足等等。而從當前和未來的發展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推進農業發展的傳統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呈結構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漲,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逐漸減小。在此情況下,要解決現存的諸多問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只能借助于科技手段。
近幾年,中央高度重視現代農業以及農村的發展,并將其視作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據資料顯示,從2 0 04年到2 010年,中央已連續七年發布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的重要地位;2 011年又發布了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第八個一號文件。在當前土地資源要素有限,我國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把農業科技納入未來發展主要議程的做法,無疑是中央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文件內容是具備了很強的針對性的。
針對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眾多問題,2 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思路、新政策,尤其強調農業科技的創新,并把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產品生產保障供給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這對于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對于農業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科技總體水平不高,科學研究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較多,重大成果少見,農產品多數依靠進口的問題,文件要求加大財政在農業科技上的投入,不僅要確保增量和比例的同步提高,而且要保證財政農業投入的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明確了政府在農業科技中的主導作用,以及財政所承擔的主要責任。我們也相信,只有在政府的引領下,我國才能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實現財政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從而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貢獻。
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科技服務生產,推進農業科技要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相融合,為此要求科技創新面向產業需求,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為實現協同創新,文件要求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的界限,強化農業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產學研、農科教的緊密結合。通過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營造出有利于農業科研的良好政策環境。同時,還要求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范、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
對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經費投入不足、建設條件薄弱、人員素質不高,推廣能力落后于生產和農民需要的問題,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全方位提升農技推廣能力。
面對農業科研缺乏領軍人才,基層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問題突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無人種,豬無人養”的情況,文件則要求加快農業科技人才,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解決我國農業人才總量不足的基本問題。從長遠來看,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還將有助于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型,使我國出現更多的農業服務人員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特別是在重大科研計劃的支持之下,我國將會產生更多優秀的農業科技研究人才和創新團隊。
種種跡象表明,發展現代農業與科技創新是分不開的。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提升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就必須從科研投入、技術創新體系、農技推廣體系、人才建設等各方面入手,尋求解決方案,中央也正是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出臺了各種政策,提出了各種想法,為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正可謂是把對了脈,下對了藥。我國繼2011年的“糧食生產八連增”之后,或許還會出現“九連增”、“十連增”。